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 按照区别对待、精准施策的原则,以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带动老区全面振兴发展。
湖北省黄冈市作为革命老区,通过不断加大产业发展,尤其是加大建筑优势产业发展,不断增强“造血”功能。以创新管理、抱团出走等方式,开拓创新,主动作为,为黄冈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有力基础。
多渠道延伸促进建筑业发展
近年来,黄冈市通过强强联合、优化组合,做大做强建筑企业,基本形成了“以华体育官网最新版、湖北长安、湖北玉环等特级、一级建筑企业为龙头,一大批二级建筑企业为梯队”的建筑产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了全市400多家企业“抱团发展”,部分企业已经从单一房建为主,向钢结构、市政公用、水利工程等方向发展。
据了解,2015年全市共完成建筑行业产值850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40亿元,其中建筑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1家。黄冈建筑业队伍规模、资质级别和建筑业产值在湖北地市州稳居第一,建筑业已成为黄冈市最有影响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今年以来,黄冈市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要求,即将出台《黄冈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意见》,将在市级政府层面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各有关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
“我市将通过规划编制、技术指导、示范引导、社会推广和监测评价等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同时将组建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分行业设立设计、部品、施工等专家小组,负责项目评审等方面的技术把关和服务指导,力争在建筑业现代化方面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黄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加大教育力度促进从业人员素质提升
近年来,黄冈市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调增资质、晋升等级,全市建筑业企业已经发展到548家,其中包括特级房建总包企业1家、一级总包36家、二级237家、三级124家、劳务企业发展到150家。
同时,施工专业范围也得到进一步延伸。据统计,全市现有勘察设计单位28家。其中包括建筑设计单位16家、水利设计单位7家、市政、勘察设计单位2家、公路设计单位1家、装饰设计单位2家,年均实现勘察设计及技术服务收入1亿元左右。
目前,黄冈市建筑业从业人员中有高级职称270人、中级职称1620人、一级建造师991人、二级建造师5683人。
建立创新行业监管模式促进提升服务水平
近年来,黄冈市严格建设各方主体行为管理,严格法定建设程序和手续,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秩序。落成了集“企业信息、注册人员、工程项目、诚信行为”四大信息为一体的数据库。同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完善建筑市场动态监管办法,健全从业人员市场清出机制。
黄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黄冈市实行“市场准入清出与工程质量安全”以及“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机制,实现了资质资格许可、动态监管、信用管理等各环节的联动。对发生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和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及时启动资质动态检查,清出不合格企业。同时,加强合同履约管理,规范合同签约各方主体行为,严厉查处转包、违法分包行为,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移交不及时的单位,将纳入企业诚信体系统一考核范围。
据了解,黄冈市大力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品牌、诚信意识,鼓励企业争创优质工程,打造精品工程。不断完善信用信息发布平台,健全以企业及从业人员为主的信用档案,规范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有效应用信用信息,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环境。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促进提高建设水平
黄冈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打造精品工程,开展创优评先和创建文明工地活动,提高工程勘察设计和建造质量水平,以质量赢得市场。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企业先后获国家工程质量“鲁班奖”4项、国家级施工质量金奖3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2项、湖北“楚天杯”工程质量奖170多项。
同时,黄冈市政府不断加大安全措施保障力度,建立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防控体系,加大日常安全生产检查防控,使得安全生产形势工作总体平稳有序发展,建筑施工5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高科技应用促进建筑节能
近年来,黄冈市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同时,应用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达到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使得建筑科技应用范围明显扩大。
据统计,仅“十二五”期间,黄冈市完成绿色建筑面积7.92万平方米,完成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面积184.89万平方米。同时,全市新型墙材企业发展达到86家,年产量达到31亿标砖,基本满足了节能发展的需要。
此外,黄冈市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5万吨,散装率达到60%。商混站发展到51家、生产线达到86条,产能达到1720万立方米/年。
目前,黄冈市集“专项规划、专项设计、专项施工、专项监理、专项验收、专项备案”为一体的闭合式在建建筑工程节能管理模式。据介绍,未来,黄冈市政府还将加大对建筑节能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响应国家建设节能城市的号召。